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中心 » 行业新闻
潮流40年:审美的追逐与变换
 [打印]添加时间:2023-03-11   有效期:不限 至 不限   浏览次数:99
   人们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洪荒时代。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人们在审美,也在“被审美”。
 
  改革开放,开启了国人审美的新纪元。自此以后,国人的自我与他人审美像按下了快捷键,在短短40年中,遍历了他国百年乃至更长的“审美成长线”。上海作为东方巴黎,国内最大的城市之一,始终引领着这场“美的革命”。
 
  而这场审美革命,又是从服饰开始的。从千人一面的“灰、白、蓝”中山装,到“街上流行的红裙子”,从借来的西装到喇叭裤、的确良假领子,从第一只服装模特儿队到维密秀,上海人勇立时尚潮头,不断开创炙手可热的“美丽尤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实质性腾飞,人们不再满足于服装色彩、款式、流行元素的更迭,开始烫发、修指甲、进美容院修饰脸颊。对于自我的审美要求,从简单、大面积服饰呈现出的良好观感,细化到眼角眉梢、唇色肤质。
 
  美的理念与实践在不断打破旧有藩篱。打扮修饰不再局限于“女为悦己者容”。万千女性可以骄傲地喊出“为取悦自己而容”,男性也可以“花里胡哨”,可以越来越多地在市面上找到、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整形开始流行,和众多产业一样,最新的高科技不断被纳入成衣、护肤产品。
 
  可以说,搭载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人们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无差别地步入“美的新黄金时代”。
 
  皮尔·卡丹带来模特队
 
  刘彩萍长得标致水灵,通过千人竞争的面试,成为上海第一丝绸印染厂的一名模特儿,但是至今她都记得当时的忐忑不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处在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转折衔接处。上海人一面守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传统,“做人家”地过着小日子,一方面也接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和震动。
 
  “后面回去不敢跟我妈妈讲,”刘彩萍笑着回忆几十年前,“我生怕她骂我。因为她说你读书读好了,出来要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怎么做模特儿?生怕她思想上面不肯接受嘛”。“生活当中你那个时候,如果穿得太出挑,人家背后有人会指指点点。”原上海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队员朱晴表示。
 
  1978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以游客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中国时,看到的景象与1972年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记录下来的《中国》别无二致。改革开放前,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上,老百姓的穿衣单调、简朴,颜色就是灰、蓝、白、黑,款式也大同小异。光看服装,甚至连男女都很难区分。
 
  退休职工杨莹玥回忆起那段岁月不无感慨,“就比较封闭,色彩很单一的。如果你稍微打扮一点、穿得好,人家就会觉得你思想有问题,这人有小资产阶级思想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当时没有条件,只能有什么穿什么。
 
  一年之后的1979年,皮尔·卡丹受到邀请,带着法国与日本的模特儿再次访华。这次,他带来的那些穿着时髦衣裳,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的高个儿美女,让台下的观众目瞪口呆。
 
  1980年,上海就组建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只模特队。当年模特还不是老百姓能接受、能认同的职业,所以就称为上海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据上海音像资料馆的史料记载,当时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第一批队员都是从公司下属的80多个工厂里挑选的。那些表演队员一面在厂里做工,一面集中起来训练和表演。
 
  “你可以看到台下观众,有一部分睁大了眼睛,嘴巴半张着,看得就是非常入神的感觉。”上海著名服装设计师叶红光还记得当年的情形,其中一部分男性观众,想看又不敢看,抬头看看,又立马收住眼神往下看看,“特别害怕被别人看出他非常想看的那种心态”。
 
  不管怎样,人们心中开始种下了一颗种子。服装可以多姿多彩、凸显性别与差异。
 
  电影里的美丽衣裳
 
  像开了闸的洪水,潮流在这块大地上飞转——那种在自学和自给自足中的追随与变换。
 
  电影是不可或缺的“时尚宝典”。1980年放映的《庐山恋》,除了电影本身的内容吸引人之外,很多人还注意到了女主角在剧中更换的那二十几套美丽的衣裳。
 
  “中国大陆老百姓穿衣服,刮起一种很清新的风。女主角张瑜要多漂亮有多漂亮。而且这个服装,我们讲究翻行头,一套一套行头,翻了几十套呢。那时候不要说太伟大咯,什么一次可以翻这么多行头”。服装设计师李霞芳亲历并见证了那个学习过程。
 
  这些美丽的服装大多采购于香港。电影上映后,会“做人家”的上海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对照女主角的服饰买布料,自己驳样裁衣。做成功了以后,穿在身上,对着镜子横照竖照、竖照横照,不知有多满足。
 
  为了给自己缝制漂亮衣服,当时新华书店的各种服装裁剪书、绒线编织书,成了最受缝纫机爱好者欢迎的书籍,有的单本甚至卖到1000万本。由于服装品牌还没有起来,人们的服装款式以抄为主,大家就照着服装裁剪书自己制作,或稍加改变。
 
  在很多上海人的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当时买来的服装裁剪书。书店里服装裁剪书的热销,掀起了一股全民做衣服的热潮。
 
  喇叭裤、假领子和红裙子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当时最时髦的衣服,是蝙蝠衫、连衣裙、踏脚裤、喇叭裤等(带有铆钉、亮片),还有浪漫的带花边的、带蕾丝的衬衫。
 
  上海人有自己的穿着习惯。时兴的喇叭裤,像牛仔裤,“老外穿起来都拖在地上,踩得那个一塌糊涂最好看,北京女孩就这么穿,完全照老外穿法。我们上海女孩,她会把它翻起来,而且翻好几次,翻得整整齐齐。”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包铭新说。
 
  上海人民还发明了假领子(也称节约领)。假领子用最少的布料维持上海人的体面,是上海人对中国服装史的贡献。市民徐庙娥解释,“假领头有好几种,有些是尖角领、有些是圆领,还有装花边的,每天以领头为标准翻花样。穿这件衬衫就换这个假领头,穿那件衣服换那个假领头,配套的”。那时候的男人如果能穿上妻子或者女友做的假领子,是件相当让人羡慕的事情。
 
  假领子为“美”而生,但也有尴尬之处。穿假领子的人外套是不能脱的,一脱就露馅了。上海第一丝绸印染厂厂长石中善至今还记得,他曾经穿“的确良”假领子所遭遇的尴尬。当时他谈外贸生意,一到宾馆看人家外宾都脱衣服,只留一件衬衫;但是他不能脱,“脱了假领头多难看。嘴硬说不热不热,实际上都是汗”。
 
  到了1984年,沿用多年的布票被取消,棉布、絮棉敞开供应。同年上映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中,纺织女工也大胆地穿上了鲜艳的红裙,走出工厂走上大街。那翻飞的裙摆,跳动的色彩,青春的笑容,洋气且让人羡慕。
 
  1984年女孩子穿的裙子开始有百褶裙,上面烫了很多褶子,一褶子一褶子,上海市民殷自力一边回忆着一边双手一掐,仔细地比划。“裙子开始各种各样颜色出来了,红的、绿的、粉的、墨绿的。对当时老百姓冲击很大。”
 
  “穿出个性,穿出时髦”成为人们的新追求,并愿意为此豪掷资金。1986年的时装展销会上,上海市民拿出平日里省吃俭用的积蓄,与当下“双十一”的阵仗别无二致,眉头都不皱一下地“买买买”。在只有732米的华亭路上,第一个个体服装市场每天约有10万人光顾,每个摊位平均要卖掉三四千件衣服。
 
  美到“眼角发梢”
 
  上海人讲求精致。
 
  无论是从上海滩冲出国门的本土品牌,还是“能使皮肤艳丽,白嫩”的雪花膏。改革开放的深入,真正将西方新型化工原料为主的化妆品普及开来。除了服装,人们对美容、化妆也开始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海派”品牌一度引领风尚。1987年,上海霞飞化妆品厂的销售代表找到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得主潘虹做霞飞代言人。“特别的白给特别的你”的广告语虽不出彩,但霞飞却开创了明星代言化妆品品牌的先河。1989年,上海制皂厂“白丽”牌美容香皂推出“今年20,明年18”广告语,激发众多女性对于稚嫩皮肤的追求。
 
  1990年中国化妆品零售额为40亿元,人均消费上升至5元钱。以欧莱雅为代表的外资美妆企业也在此时陆续入驻中国,带来的除了产品,还有国际美的风潮。至今人们还能想起,彼时一打开电视,就是刚刚开始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女星巩俐和那句深入人心的“你值得拥有”。那种中国国际美,让当时的女孩们深深着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风妆容,符合亚洲人的面貌特点,看起来大方又复古。在混血李嘉欣、俏皮邱淑贞、性感钟楚红,还有王祖贤、林青霞、蓝洁瑛、张敏、周海媚等港星的带动下风靡一时。“粉底厚且白、眉色黑且眉形自然、高饱和度的唇膏、腮红来修容、上下眼线都要画”,再加上女人味的蓬松卷发是典型特点,为年轻女孩所追捧。
 
  上海人更加关注自身形象的修饰。1985年冬天,新新美容城打破常规,第一次为男士烫发。时兴的爆炸头,被报纸报道后在上海引起轰动。“所有男孩子都烫发,就觉得烫发时髦,一定要去。我妈拦都拦不住。”殷自力趁着不允许自己染发的爸爸出国之际,跑去淮海路附近的红玫瑰理发厅烫了个“烂鸡窝式”的发型,“那时候还觉得很潮,天天在外面走”。
 
  但即便是时髦的上海人,也不断被新的事物冲击。巴黎欧莱雅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带来了新潮的彩色染发产品。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在回忆当时主持发布会的场景时说道,她都邀请不到记者来参加发布会,“那时候记者都是做民生新闻的,这样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惊世骇俗了”。
 
  然而,正是这些国际潮流的不断影响和教育,上海人民从很早开始,就追求着从头开始的全方位时尚。华安、沪江、南京等美发店闻风而动。爆炸头、三七/大包头/中分波浪式、翻翘式……当时,上海男女在婚礼前,必须烫发,烫好发型,才觉得气派漂亮。“高领羊毛衫算克勒,大学里80%的男孩子都穿比较新式的透脚的凉鞋,南京路上凡是潮一点的男孩子,都背一种一面蓝一面白的新潮包。”殷自力脑海里,这些场景历历在目。
 
  “美”的更高要求
 
  在充满希望的新世纪新千年,上海人民对生活的“美”有了更高的要求。
 
  “的确良”不透气、会觉得闷热。1994年之后,人们提起“的确良”的频率渐渐减少,渐渐地倾向于回顾自然,更加舒适的全棉服装得到热捧。新世纪,“美”的同时,更需要有质感。
 
  也是1994年,上海人李黎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原创手工编织服装。“中国有那么多悠久的文化历史,服饰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优秀,我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独特的感受。”李黎明从1997年起活跃在中国的时装舞台,将上海女性擅长的结绒线技艺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艺术时装,成了一张靓丽的上海名片。
 
  2007年4月,上海市民汪薇玉创办了“古美社区旗袍沙龙”。热爱旗袍的她和数十位姐妹身着旗袍在南京路亮相,展现出上海中老年女性的优雅、自信。
 
  “一穿旗袍就说话软软的,走路缓缓的,就很注意自己的仪表,怎么走,怎么站,怎么坐,一举一动都在微笑,自己对自己有一种约束。尽管衣服有点紧,但是心情非常放松”,上海市民倪云华穿着黄色的新式旗袍分享这样的心得。
 
  那时的中国元素、经典服饰、低调内敛的意蕴,新时代的世界服装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元素。东方的服饰美学在国际舞台上同样备受瞩目、大放异彩。
 
  而当“你值得拥有!”的广告语深入人心时,传递的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护肤、化妆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现代女性完全可以更加积极自信、独立自主且与时俱进。碧欧泉更是开启了中国男士护肤新纪元,如今也成为了高端男士市场第一的品牌。对于“美”和化妆的追求,没有了性别的藩篱。
 
  据统计,2000年中国化妆品的销售额为335亿元,同比增长了16.6%。与之对应的是,人们口中提起化妆品的主角,不再是润肤乳、洗发水、口红,而是还有眼影、腮红、防晒霜、精华露、面膜,甚至还有男士护肤和美妆产品等。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世贸组织(W TO)和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认识、传播“美”的理念,人们对美的需求愈发丰富,不断追求更加高端、高价值的产品和国际化品牌。当年的我们何曾想到,圣罗兰的一支小小口红,竟引起了“口红效应”这样的现象级话题?
 
  从上世纪的“流行什么穿什么,别人穿啥我穿啥”转变为“追求纯粹、独一无二”。那种“穿着国外‘牌子货’无论如何都要把商标露出来”的行为没有了。“买衣穿”压倒性地战胜了“做衣穿”,人们对于服装面料、款式和制作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妆容的精致追求也越来越细致。
 
  “美的新黄金时代”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拐点。
 
  透过开幕式,世界见证了中国全方位的进步,中国人民的消费与需求也与日俱增。
 
  十年后的今天,2018年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又将是一个拐点。
 
  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全世界发出我们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时代强音。“我们见证同时也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我相信中国首届进博会将成为中国的窗口并促进全球化贸易,展现中国对改革开放的承诺。”此次,欧莱雅中国CEO斯铂涵将带着旗下21个品牌的500余件进口产品亮相这一盛世。如今的企业和消费者们,都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互联网飞速发展,购买衣服的渠道逐渐从实体店转移到线上。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挑选各色商品的便利,对时尚的定义没有了绝对的界限,潮流更迭的速度也急剧增加。当年兴起的杀马特早已被彻底“拍在历史的沙滩上”,穿着更是为了体现自身的气质和品位,多元化、个性化成为推动潮流的不竭动力。
 
  “美”正在变得越来越创新、越来越数字化。如今,如M odiface等高科技虚拟试妆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美妆购物体验;2017年欧莱雅更是推出了首款无电池可穿戴紫外线检测仪“UV Sense”,仅仅指甲盖大小的“贴纸”,就可以测试紫外线照射量并在手机上给出防护建议。
 
  与此同时,“美”也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四十年前,“美”对当时人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潮流,要追求要模仿;四十年后的今天,年轻一代对“美”,则有与生俱来的渴求和认可。他们不再压抑自己的个性和需求,并希望拥有更加极致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服务;他们与外界实时互联、见识广博,并永远在追寻新的趋势;他们对自己的需求越来越了如指掌,也越来越“苛刻”。
 
  “美”也越来越大胆。整形越来越流行,上海的整形机构栉次鳞比。部分人不满足于简单化妆、修饰,或者对身体某些部位实在不满,从而接纳了一种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求美”的手术。在人体器官发育成熟、经济条件允许、审美观稳定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尝试大大小小的整形手术,多年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双眼皮、隆鼻手术已经“遍地开花”。
 
  “我相信全球没有一个市场会比中国更令人心潮澎湃,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入驻中国的法国企业和跨国化妆品集团,我们何其有幸,能见证并亲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并在其此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了历史发展机遇。”欧莱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巩先生表示。
 
  消费升级方兴未艾、500多个新兴城市正在崛起、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将率先在这里拉开,“美的新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每个人都在审美,也在求美,新时代的美有着更高级的形式、主体与潮流,有着更多元、创新与开放的精神,藉由“美”的正能量,亿万中国人发现了更美的自己,创造着更好的生活。“美美与共”从未在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深植在每一个渴求“美”的中国人心目中。